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医院突然要原始数据?别慌,这份“应急求生指南”请妥善收好
时间:2025-09-30 11:08:17
“喂,是XX吗?医院要对你那篇文章的原始数据进行抽查,下周三之前打包发送过来。”
接到这通电话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一堆问号:原始数据?我当年不是已经存放在旧电脑里了吗?SPSS文件还能否正常打开?Excel里那些通过“Ctrl C + Ctrl V”复制粘贴的表格,是否算作原始数据?还有那些纸质记录,是不是也得扫描成电子版一并提交?……
别急,这种情况并非你一人遇到。最近半年,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都在开展“回头看”行动,从论文到课题,从伦理批件到原始数据,审查得比春运安检还要细致。群里每天都有人哀嚎:“我导师说,如果数据找不到,就会被视同学术不端,这可怎么办?”“我之前整理数据的时候太随意了,现在根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哪些是处理过的,这可如何是好?”
今天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当“医院突然索要原始数据”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尽量将混乱的局面整理得井井有条,避免陷入学术困境。
一、先弄清楚:他们究竟想看什么?
很多人一听到“原始数据”就感到头皮发麻,以为需要把做实验那天穿的袜子也交上去。其实,医院或杂志社的要求大同小异,无非是以下几类,了解这些能让我们在准备数据时更有针对性。
能回溯的“裸数据”
并非要求你把病人重新拉回来再抽一次血,而是需要当时录入的第一手数字。比如Excel的原始行数据,它记录了实验或观察过程中最初收集到的未经任何加工的信息;实验室LIS系统导出的PDF文件,包含了检验仪器直接输出的原始报告;病理报告扫描件,保留了病理诊断的最初依据。只要这些数据上的时间戳能对得上实验或观察的实际时间,就能顺利过关。例如,一份血液检验数据,其采集时间、送检时间和报告生成时间都符合逻辑且与实验安排一致,就可以作为有效的原始数据。
能对应上的“流水账”
病例报告表(CRF)、随机化序列、药物编号、温度记录本——这些看似“边角料”的材料,才是稽查老师的最爱。他们像侦探一样,喜欢核对时间线。比如,病人2022年3月入院,你的体温单却显示是2023年打印的,这就会成为一个明显的漏洞。随机化序列能证明实验对象的分组是随机且公平的;药物编号可以追溯药物的来源和使用情况;温度记录本对于一些需要特定温度保存的样本或药物来说至关重要,它能确保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能自圆其说的“统计脚本”
SPSS的.sav文件、R的.Rmd文件、Stata的.do文件,统统打包发送。这些文件记录了数据分析的具体过程和参数设置。别耍小聪明,把p值从0.08手动改成0.03,原始日志文件里一翻就能现形。如果实在找不到代码,就把输出结果截屏,附上一句“由于时间太久,脚本已丢失,但结果可以复现”,也比装死强。同时,最好能对统计方法的选择和结果的解释进行简要说明,让审查人员能够理解数据分析的逻辑。
二、找不到原始数据就等于直接完蛋?
先给你一颗速效救心丸:“数据丢失”并不等同于“学术不端”,但处理方式将决定你是“情节轻微”还是“顶格处罚”。下面通过两个真实案例来具体说明。
真实案例1:积极补救,化险为夷
上海某三甲医院的主治医生,2018年发表了一篇SCI论文,后来硬盘摔坏了,原始Excel文件丢失。他立即做了三件事:
① 撰写声明,并附上硬盘损坏的照片(SMART报错截屏),详细说明硬盘损坏的时间、原因以及之前存储数据的大致情况;
② 重新从医院HIS系统中导出检验记录,并与论文表格一一对应,对于导出的数据,仔细核对每一个数值,确保与论文中的结果一致;
③ 找统计室的同事复现分析过程,并出具新的报告,在复现过程中,详细记录每一步的操作和结果,以便审查人员能够清晰了解。
最终,编辑部只要求他补发了一篇勘误,影响因子依然保留。这个案例说明,只要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展示出自己的诚意和努力,就有可能得到宽容的处理。
真实案例2:消极应对,自食恶果
北京某博士,面对稽查时直接摆烂:“时间太久,找不到。”他没有尝试任何补救措施,也没有提供任何相关的说明或证据。
结果:文章被撤稿,学位被学校重新审议,导师被停招2年。这个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在面对数据丢失的问题时,消极逃避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区别就在于——你有没有“尽力补救”的态度。学术圈最怕的不是犯错,而是沉默不语。当出现问题时,主动沟通、积极解决,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三、临时抱佛脚,三步“拼凑”数据包
如果你现在电脑里只剩一张“final表”,别急着哭,按照下面的顺序翻找一遍,多少能挽回一些局面。
翻找邮箱
搜索关键词“data”“结果”“revision”,附件里常常藏着“data_20201012_old”这样的宝藏版本。在科研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通过邮件与合作者、导师进行沟通,发送和接收各种数据文件。这些邮件附件可能包含了我们之前忽略的原始数据或相关材料。仔细查看每一封与项目相关的邮件,说不定就能找到关键的数据文件。
翻找微信/QQ
课题组群文件、师兄的“最终最终绝对不改版.xlsx”,甚至你发给导师的“汇报PPT”,都可能截取过原始屏幕。在课题组的工作中,大家会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分享文件和资料。群文件里可能保存着不同版本的数据表格、实验记录等。而汇报PPT中为了展示数据,可能会包含一些原始数据的截图或简要统计结果。这些都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来证明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
翻找医院系统
检验科、影像科、病理科大多能重新导出PDF文件,虽然时间戳是新的,但内容对得上就行。记得让科室盖章确认“与原件一致”,稽查老师认章不认人。医院的信息系统通常保存了患者的各种检查和检验记录,这些记录是原始数据的重要来源。与相关科室沟通,说明情况并请求重新导出数据,然后按照要求进行盖章确认,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实在找不到?写一页“数据不可用说明”
(英文称为Data Availability Statement),老老实实解释:“由于存储设备损坏/搬迁/疫情等原因,原始数据无法完整获取,但已尽力提供可替代的溯源材料。”在说明中,要详细描述数据丢失的具体情况,包括时间、原因、涉及的数据范围等。同时,列出已经提供的可替代材料,如重新导出的医院系统记录、部分保存的邮件附件等。只要态度到位,即使证据部分缺失,也能保住底线。
四、为未来留条后路:三个习惯,下次不再手忙脚乱
为了避免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手忙脚乱,我们需要养成以下三个良好的习惯。
“三二一”备份策略
至少保留3份拷贝,使用2种介质(硬盘 + 云存储),1份存放在外地(如导师家/闺蜜电脑)。硬盘可以作为主要的存储介质,但硬盘可能会出现故障,所以还需要将数据备份到云存储中,如百度网盘、腾讯微云等。同时,为了防止本地发生意外情况导致所有数据丢失,可以将一份拷贝存放在外地可靠的地方。这样即使遇到硬盘损坏、云存储服务出现问题或本地发生灾害等情况,也能确保数据的安全。
“带日期的文件名”
别再使用“final”“final2”“final绝对不改”这样的文件名了,改用“20220916_BMI_analysis_doNotDelete.R”这样的格式。在文件名中包含日期、项目名称、文件类型等信息,10年后你都能一眼认出自己的文件。例如,在进行BMI分析时,使用包含分析日期和项目名称的文件名,可以方便地查找和管理文件。同时,在文件名中注明“doNotDelete”可以提醒自己不要随意删除重要文件。
“分析日志”随手记录
每运行一次模型,就新建一个txt文件,复制代码、粘贴结果,并写上两行:“今天把gender从2分类改成3分类,因为发现跨性别选项。”在日志中,还可以记录模型运行的时间、参数设置、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稽查时,这就是你的“航海日志”,比任何辩解都更有说服力。通过详细的分析日志,审查人员可以清晰地了解数据分析的全过程,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五、结语:数据并非危险物,心虚才是
坦白说,医院这次“回头看”行动把大家吓得够呛,但换个角度想,这也是给所有人一次“补作业”的机会。只要你不是主观造假,剩下的都是技术问题:硬盘坏了可以修,系统换了可以导出数据,统计不会可以学。
最怕的是,你把“找不到”当作挡箭牌,把沉默当作护身符——那才真把路走死了。在学术研究中,诚信和责任是至关重要的。当遇到问题时,要勇于面对,积极解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学术态度和能力。
最后一句话,送给正在屏幕前疯狂翻找电脑的你:
“数据丢了可以补,信任丢了难找回。”在学术道路上,信任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一旦失去了他人对我们的信任,就很难再重建起来。所以,我们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负责的态度,妥善保管好原始数据,维护学术的公正和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