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临床护士写科普,不妨就从卫健委的7大重点切口入手

时间:2025-09-18 11:37:08

“写科普不知道写什么”——这恐怕是萦绕在众多护士心头的一个共同困惑。在临床护理工作的繁重节奏中,护士们每日穿梭于病房之间,与患者和家属密切接触,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刻的患者故事。即便临床工作再繁忙,护士们内心深处也总涌动着一种分享的渴望,想着写点东西分享出去,将自己在护理过程中所掌握的健康知识、护理技巧以及观察到的大众健康问题等传播出去,期望能为更多人的健康助力。

然而,现实却常常给这份热情泼冷水,护士们在选题环节就卡了壳。当考虑写疾病介绍时,会担心内容太过专业,大众缺乏医学基础知识,难以理解其中复杂的病理机制、治疗原理等;而写护理经验吧,又觉得大众可能并不感兴趣,毕竟护理工作在大众眼中可能比较琐碎、常规,提不起他们阅读的兴致。这种选题上的迷茫和困境,让不少护士的科普创作热情逐渐消磨。

其实啊,方向早就明明白白地帮我们定好了!国家卫健委在《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7年)》里,清晰明确地提出了七大重点领域,分别是近视防控、心理健康、合理膳食、科学运动、传染病防控、“三减三健”、健康孕育。这七大领域犹如七盏明灯,为护士们的科普创作之路照亮了方向。它们不仅紧密贴合当下大众的健康需求,还与护士们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是护士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贡献力量的重要领域。

对护士而言,这份“科普清单”可不只是政策的导向,更是创作的灵感源泉。下面我就紧密结合日常临床场景,把这七大方向拆解成更适宜护士落地的写作角度和切入点,让大家写起来有章可循、有迹可觅。

01 近视防控:从“护眼三问”切入

典型场景

在儿科门诊里,常常能看到父母满脸焦急地询问孩子的视力情况。他们眼神中充满了担忧,生怕孩子小小年纪就戴上厚厚的眼镜,影响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活动受限,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以此打发时间、缓解无聊。而白内障术后的老人,对用眼习惯充满了疑惑,他们不清楚术后该如何正确用眼,才能避免影响手术效果和视力恢复。

可写问题

孩子天天刷手机,近视真的会不断加深吗?这是很多家长都极为关心的问题。如今,手机等电子设备已经成为孩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长时间使用很容易导致近视加深。晚上躺在病床上刷视频,灯到底要不要一直开着?不同的光线环境对眼睛的影响不同,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困惑。“20 - 20 - 20”护眼法究竟有没有科学依据呢?这个护眼法近年来在网络上广泛传播,但大家对其科学性并不确定。

延伸思路

护士可以撰写“家长最容易忽视的护眼细节”,比如孩子看书时的姿势、用眼时间间隔等。或者科普“成年人如何避免‘手机眼’”,针对长期使用手机的成年人,介绍一些保护眼睛的方法和技巧。这些都是大众高频关注,又与护士工作观察紧密贴合的选题,能够为不同人群提供实用的护眼知识。

02 心理健康:护士的“心情小处方”

典型场景

肿瘤病区里,患者焦虑不安,神情落寞。他们面对疾病的折磨和未知的未来,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担忧。ICU外面,家属徘徊不定,忧心忡忡。他们时刻牵挂着里面亲人的安危,却又无能为力,只能焦急地等待。青少年病人因病情而陷入心理困扰,情绪低落。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疾病不仅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了冲击。

可写问题

为什么有些家属总是过度担忧,难以释怀?家属在面对亲人的疾病时,往往会因为爱和关心而陷入过度的担忧中,这种情绪不仅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还可能传递给患者。当患者焦躁不安时,护士如何科学地进行安慰?护士需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心理安慰方法,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夜班护士又如何在短短5分钟内完成自我减压,调整状态呢?夜班工作辛苦,压力大,护士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

延伸思路

心理科普并不需要那些“高大上”的理论,护士完全可以从病房里的真实小故事入手,比如“我如何用三个问题帮助患者缓解焦虑”。通过讲述自己在护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案例,分享如何通过简单的沟通和引导,帮助患者打开心扉,缓解焦虑情绪。这种方式既温暖人心,又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让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心理健康知识。

03 合理膳食:病房饮食提醒就是素材库

典型场景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需要格外用心。糖尿病是一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疾病,合理的饮食对于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术后康复饮食指导至关重要。术后患者的身体虚弱,需要充足的营养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陪护家属的饮食习惯也影响着患者的康复。家属是患者饮食的主要照顾者,他们的饮食习惯和观念会直接影响患者的饮食选择。

可写问题

白粥是不是术后患者的最佳选择呢?很多人认为白粥清淡易消化,适合术后患者食用,但实际上白粥的营养成分相对单一,可能无法满足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糖尿病患者到底能不能吃水果呀?水果中含有一定的糖分,糖尿病患者往往对吃水果存在顾虑。陪护家属点外卖时,最容易忽视的健康陷阱是什么?外卖食品通常存在高油、高盐、高糖等问题,陪护家属在选择外卖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健康隐患。

延伸思路

护士完全可以总结“病区最常见的饮食误区TOP3”,把临床一线的经验转化为公众看得懂、用得上的饮食建议。比如,指出一些常见的错误饮食观念,如过度依赖某种食物、忽视食物的搭配等,并提供正确的饮食方法和建议,为大众的健康饮食提供指导。

04 科学运动:把康复动作变成“小处方”

典型场景

术后患者下床活动,需要科学指导。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胃肠蠕动等,但患者往往不知道如何正确地进行活动。老年人长期卧床,需要进行康复训练。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长期卧床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问题,需要通过康复训练来恢复身体功能。社区健康讲座上,要普及科学运动知识。社区是大众生活的重要场所,通过健康讲座可以向居民传播科学运动的理念和方法。

可写问题

为什么护士总提醒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要下床活动呢?很多患者对术后早期下床活动的必要性存在疑问,护士需要向他们解释清楚其中的原理和好处。在床上能不能做一些简单的运动呢?对于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在床上进行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他们保持身体机能。哪些动作既安全又有效呢?患者和家属都希望了解一些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动作。

延伸思路

写作时可以把“运动处方”简化成“三个动作 + 一张图”。比如术后患者的踝泵运动,通过简单的文字说明和清晰的图片展示,让患者和家属能够轻松理解和掌握。办公室人群的坐姿拉伸,针对长时间坐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介绍一些简单的拉伸动作,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疲劳。这种形式简单易懂、效果实用显著、传播性强,能够让更多人受益。

05 传染病防控:手卫生的“真相”

典型场景

流感高发季,人员密集,感染风险增加。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疾病,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容易传播。病房陪护进进出出,需要做好防护。陪护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他们的健康状况和防护措施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安全。围手术期管理,更要严格预防感染。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需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

可写问题

洗手15秒,真的能防住大多数感染吗?洗手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很多人对洗手的正确时间和方法存在疑问。医院里最常见的口罩错误戴法是什么?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护用品,但错误的戴法会降低其防护效果。陪护家属进入病房时,哪些细节常常被忽视呢?比如进入病房前是否需要更换衣物、是否需要洗手等细节,往往容易被忽视。

延伸思路

护士可以把“标准预防”的专业术语翻译成接地气的语言,比如:“为什么医生护士见你第一句话常常是——先洗手”。通过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解释手卫生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洗手是预防疾病传播的关键环节。这类科普往往能引起大众的共鸣,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传染病防控知识。

06 “三减三健”:从病房故事出发

典型场景

高血压病人需要进行饮食管理,控制盐的摄入。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高盐饮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患者要接受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不仅影响美观,还会增加患多种疾病的风险。老年人要预防跌倒,保障安全。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平衡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跌倒事故。

可写问题

控盐是不是就是“不吃盐”呢?很多人对控盐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控盐就是完全不吃盐,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味精、酱油、咸菜算不算“隐形盐”呢?这些调味品和食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盐分,容易被人们忽视。为什么老年人骨折后恢复慢呢?老年人骨折后恢复速度较慢,这与他们的身体机能、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

延伸思路

护士可以用故事化的写法——“有位阿姨因为长期高盐饮食导致血压失控,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通过讲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以小见大,让大家了解到高盐饮食的危害。这种生动的故事形式更容易让大家记住健康要点,从而提高大众对“三减三健”的重视程度。

07 健康孕育:护士的“天然优势场景”

典型场景

产科病房的日常护理工作繁忙而有序。护士们要照顾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提供各种护理服务。孕妇课堂的宣教,为孕妇们传授孕育知识。孕妇在孕期需要了解很多关于胎儿发育、自身健康、分娩等方面的知识,孕妇课堂是她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产后康复的护理指导,帮助新手妈妈恢复健康。产后妈妈身体虚弱,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和护理,以促进身体恢复。

可写问题

孕期“多吃多补”到底对不对呢?很多孕妇和家属认为孕期应该多吃多补,以保证胎儿的营养需求,但这种观念并不完全正确。为什么产后一定要做盆底肌康复呢?盆底肌在女性的生殖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产后盆底肌容易受损,需要进行康复训练。新手妈妈最常见的护理误区有哪些呢?新手妈妈由于缺乏经验,在护理宝宝和自身方面可能会存在一些误区。

延伸思路

护士可以写“孕产妇最常问的五个问题”,针对孕产妇在孕期、产期和产后最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整理一份“产后恢复清单”,详细列出产后妈妈在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和恢复方法,内容既权威又贴近孕产妇的实际需求,能够为孕产妇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

护士写科普,不需要把自己当成“百科全书”,也不必担心“不专业”。你们的临床观察和护理经验,本身就是最鲜活的素材,是最宝贵的财富。在临床工作中,你们每天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见证了无数个健康与疾病的瞬间,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经验和案例是其他科普创作者难以获得的,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当我们把病房里的真实案例,结合国家重点方向,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就是一篇高质量的健康科普。病房里的故事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也蕴含着深刻的健康道理。将这些故事与国家卫健委提出的七大重点领域相结合,用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能够让科普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实用。

与其犹豫不决,不如从今天开始,挑一个你最熟悉的场景,写下第一篇文章。也许这篇科普,不仅能帮助到病人和家属,让他们获得实用的健康知识,解决他们在健康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问题;还能成为你职业成长和职称晋升路上的加分项,为你的职业发展增添光彩。在科普创作的过程中,你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为推动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不要犹豫,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开启你的科普创作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