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黔茶出山溢满香 看贵州黔西南州如何助力黔茶产业发展

时间:2023-04-13 16:15:26

江河奔腾,川流不息;山峦连绵,云雾缭绕。

从高空俯视,碧色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三条江河昼夜不息穿行于州内。置身于其中,一片片茶园星罗棋布,山水茶园相得益彰,雾气氤氲,一众游客观古树、游茶园、品香茗、与茶农畅谈,怡然自得。

三省结合部,秀美黔西南。这里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近年来,茶叶产业作为黔西南州重点打造的十大特色优势特色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

作为低纬度、高海拔、无霜期长的山区,黔西南州是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如今,黔西南州以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契机,不断提升茶叶产业品质,加快提升茶叶全产业链建设,擦亮茶叶这一“土特产”招牌,让茶产业品牌走出大山,在广大消费者心中“落户扎根”。

黔茶种植历史久

清明雨后,正值春茶采摘季。黔西南州的茶园中既有青山绿树的好风光,还有漫山遍野争相开放的樱花。近日,在兴仁市真武山黔仁茶生态茶园内,不少游客组队前来徒步健身、打卡拍照。

“这里比较适合徒步,这段时间又刚好在采摘春茶,所以来感受一下这个氛围。”游客沈开龙说,“在这体验感非常好,以后还想组织大家一起来玩。”

记者了解到,该茶园地处高山,云雾袅绕,拥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是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州内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普安四球茶、望谟八步紫茶、贞丰娘娘茶、兴义大树茶等丰富的古茶树资源12.7万株,是世界唯一古茶树茶籽化石发掘地,有“中国茶树之乡”的美誉。

种植时间久为黔茶产业的发展增添了底蕴、奠定了基础。据相关记载,1949年以前,黔西南州的茶叶栽培上主要是移栽野生茶树,生产青毛茶、沱沱茶、娘娘茶等产品。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时,茶叶总产量仅为16吨。

新中国成立后,茶产业作为我国集文化与经济效益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受到政府的重视。“开荒种茶,扩大面积。”成为当时的发展总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起,当时的国营晴隆花贡茶场开始引进云南大叶茶种植。1958年,在“扩大出口,保证边销,适当发展内销”的方针指导下,黔西南州的广大茶农开始制作红茶和晒青绿茶。截至1958年年末,全州产茶151.7吨,茶叶产量已是1949年的9.48倍。

改革开放后,黔西南茶产业迎来了提升单产和附加值的黄金发展期。“到了1985年以后,黔西南州茶叶生产开始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集茶叶开发、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提高了茶叶生产效率。”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茶产业工作科杜志华说。

1996年,黔西南州的晴隆茶树良种苗圃场被原农业部命名为“南亚热带作物大叶茶名优生产基地”。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新世纪的黔茶质量水平显著也得到提升,效益大幅增长,茶叶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

据杜志华介绍,在脱贫攻坚的几年里,茶产业也成为黔西南州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新建茶园都是在贫困乡镇发展,2020年共涉及贫困乡镇21个,带动农户6.11万户,21.88万人,其中贫困户0.914万户,贫困人口3.7万人,引导和扶持企业(合作社)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的方式带动产业发展,涉茶农民人均增收1953元,低收入群体人均增收1709元。

品牌创建质量高

普安县是黔西南州产茶大县,距州首府兴义市89公里。县名寓意“普天之下,芸芸众生,平安生息”。目前,普安县围绕“普安红”和“白叶一号”,打造全域茶产业。

从普安县县城往东十公里,即到达始建于1985年的普安县东城区万亩茶场,连绵起伏的茶山,郁郁葱葱。三月上旬正值采摘茶青的高峰期,采茶姑娘身着华丽的服装装点于青山绿海之中,悠扬的山歌随风飘荡,远处的朗寨瀑布如一条丝带从天而降,好一派山水与民情结合的自然风光。

位于万亩茶厂附近的贵州普安盘江源茶业有限公司是普安县茶叶品牌打造和宣传的重要“窗口”。

公司办公室内热气腾腾,公司创始人、普安县政协委员罗明刚,正端坐在茶具旁,一边给客人沏着茶,一边聊起茶品牌建设的故事。

“2010年对我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岁月,这一年公司成立,在党和政府引领下,让我走上了专业的茶道人生。”罗明刚说道。

创业初期,罗明刚走出大山,从浙江大学到福建武夷山,从贵州湄潭到浙江龙井,都有他学习的身影。为了打造茶叶品牌,罗明刚学习、借鉴、模仿做了不止百种尝试。

一个产业能不能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自己的精品,有没有创造出过硬的品牌。普安县政府也意识到了品牌打造的重要性,在县政府的积极推动下,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普安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普安县政府向国家相关部门申请的茶叶产品——普安红终于尘埃落定。

借着“普安红”的东风,罗明刚积极用好“普安红”品牌的同时,不断创建自有商标“起码砍”“盘江源”形象推广及宣传。

“之前,许多商贩从盘江源公司购买茶叶,经过重新加工、包装,赋予其他知名品牌再次售卖,价格提升了不止2倍。”罗明刚告诉记者,品牌决定收益,近年来,普安县也不断帮助他们这些茶叶企业打造品牌,让普安茶质量立得住,作为“土特产”带出去品质高,品牌响。

在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普安县委书记龙强看来,茶产业是普安县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春茶的长势、生产、销售关乎茶农收入,关乎县里茶产业发展。

“普安县将在建好标准化生态茶园和茶园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优化设计,建设配套的产业路等基础设施,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中,确保把普安县江西坡镇茶产业核心区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早茶’产业示范带,持续叫响‘早茶’品牌。”龙强说。

近年来,普安县已多次举办各种推荐展销活动,提升“普安红”的知名度和品牌效益,“普安红”系列产品畅销至上海、北京、台湾等地,出口至美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越南等多个国家。

做好规划文化融

产业要发展,规划必先行。黔西南州根据全州各县(市)的地理、生态、气候等资源条件,对农业产业做出合理的布局和规划,形成了三条特色农业产业带,其中之一便是以高山茶为主导的西北部海拔1250米以上的高山冷凉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条条产业带规划之后,便是开拓市场,让更多消费者喝上优质的黔茶。作为黔西南州发展已久的土特产,黔茶产业为了更好“出山”,近年来不断融合茶文化,以此打开销路,让土特产能够搭上市场的“便车”。

“我们如何去扩宽市场,同时能把我们传统茶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这是普安县细寨布依人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岑开文最近在不断思考的问题。

今年44岁的岑开文从小就生活在普安县的茶山上,一直都在跟茶叶打交道,也见证了黔西南州茶产业尤其是普安县茶产业的巨变。

我国民族众多,饮茶风俗各异,不同的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传承好这些健康、文明的茶文化,可以提升品牌附加值,助力开拓更多市场,提升茶叶的销量。

“我们的茶品牌必须融合进特色的茶文化,通过文化赋能,提升品牌价值,这样可以助力我们的茶叶市场开拓。”岑开文对记者说。

从普安县乃至黔西南州茶产业发展情况看,因地制宜,建立能反映当地特色的茶文化的基地,是茶产业立足本地,向外拓宽市场的重要载体。

文化搭台,市场发力。“我州目前农产品交易市场、电子交易平台正不断增加,流通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建设正不断完善,努力推动‘黔货出山’,让优质茶叶销得出、销得好。”黔西南州副州长李庆滑表示,“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品牌引领、统筹推进的思路,不断提高黔西南州茶产业的市场开拓能力。”

目前,黔西南州茶叶种植面积达60.2万亩,投产约39.01万亩,年产量2.2万吨,产值29.65亿元。

“下一步,黔西南州将按照‘康养胜地,人文兴义’的发展定位,深入挖掘四球古茶、古茶树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讲好茶故事,弘扬茶文化,盘活茶旅资源,聚力推进茶旅融合,打造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生态旅游品牌。”黔西南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黄兴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