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7步写出高分健康科普文:从选题到传播的实战指南

时间:2025-09-26 10:17:11

7-Step High-Quality Popular Science Article Writing Guide for Health Topics

“明明专业知识扎实无比,写出的科普内容却如天书般晦涩,让读者望而却步?面对热门话题,又因担心与其他作品雷同,而迟迟不敢动笔?”这无疑是众多医护人员在投身科普创作时,常常陷入的苦恼与挣扎。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健康科普在当下早已成为医护人员职称晋升征程中至关重要的加分利器——上海市已然将科普工作全面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以及高级职称评审的关键标准之中。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健康号更是独具慧眼,搭建起专项平台,为青年医生的科普创作提供广阔舞台与有力支持。

《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犹如一盏明灯,明确指出要“对热点问题进行反复讲解、持续传播”。这一要求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传播逻辑:即便某些话题频繁出现,只要我们能够独具匠心,结合新颖的视角、精准的数据,依然能够在这片科普的海洋中掀起惊涛骇浪,打造出令人瞩目的爆款内容。

02 7步创作法:开启高分科普之门

HENGZHI IS BASED ON INNOVATION:以恒志为基,革新致远

以恒志为基石,意味着在蛇年这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光里,无论我们遭遇何种艰难险阻,都要坚守科普的初心,如磐石般坚定不移,绝不轻易言弃。而革新此时,则要求我们敏锐地把握当下时机,以积极进取的姿态寻求变革,不断探索新的方法与路径,在科普的道路上开拓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01 找对“靶心”再开枪:精准选题,直击要害

  • 政策契合:紧密围绕国家卫健委划定的重点领域进行选题,犹如在茫茫大海中找准航向。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中医药科普等,都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我们科普创作的富矿。

  • 需求导向:聚焦大众普遍存在的高频疑问,这些疑问就像隐藏在健康迷宫中的谜题,我们去解开。例如“体检发现结节,是否需要切除?”“血压多少才算正常?”(附权威指标:收缩压应小于120mmHg,舒张压应小于80mmHg),只有准确把握大众的需求,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科普内容。

  • 创新视角:对旧有话题进行全新的解读,就像给一件旧衣服换上时尚的新装。我们可以利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的权威数据,深入解读“控糖误区”,让读者在熟悉的话题中收获新的知识。或者借鉴上海医生“结节就像喝酒看度数”的生动比喻,重构内容,使科普更加形象易懂。

02 说话要懂“听众”:因材施教,精准沟通

  • 分群画像:不同的受众群体就像不同的花朵,需要不同的呵护方式。给家长讲解儿童近视问题时,应侧重于“干预时机”,因为家长最关心的是如何及时有效地保护孩子的视力。给患者讲解慢病管理时,要明确“用药细节”,让患者清楚了解如何正确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 目标锚定:明确科普的目标,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是纠正误区(如“尿酸高不能吃豆腐”),让读者摆脱错误的认知;还是普及知识(如BMI的计算方法: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正常范围在18.5 - 24之间),让读者掌握基本的健康知识;亦或是引导行动(如戒烟门诊的转诊流程),鼓励读者采取实际行动改善健康状况。

03 权威是立身之本:数据支撑,科学严谨

  • 资料来源:优先采用政府机构发布的指南(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三甲医院的研究成果、学术共识等权威资料,就像为科普内容筑起一道坚固的城墙,确保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 内容设计:每部分内容都应精心配备“核心结论+数据支撑+实操建议”,就像为读者提供一份详细的地图。例如讲解控烟时,可引用丰城医院40%的戒烟成功率,并附上“医生劝导三步法”,让读者不仅知道控烟的重要性,还知道如何具体去做。

04 让读者看得懂、记得住:结构清晰,形式多样

  • 采用“总 - 分 - 总”的经典结构,配合可视化设计

    • 设疑式:如《心率60 - 100次/分?这些情况要警惕》,通过设置疑问,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继续阅读。

    • 痛点切入:“体检单上的心率数字,究竟藏着哪些健康信号?”从读者的痛点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科普内容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

    • 具体内容:

    • 行动呼吁+资源链接:“查完心率后,点击获取个性化评估工具”,引导读者采取实际行动,并为他们提供进一步的资源支持。

    1. 指标解读(附上正常范围表,引用《心率管理共识2021》),让读者清楚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和正常范围。

    2. 异常原因(用“心脏像泵机”的比喻来解释心率过速或过缓的机制),使复杂的医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

    3. 干预方法(分为“日常监测”和“就医指征”两栏进行详细介绍),为读者提供具体的行动指南。

  • 把术语“翻译”成家常话

    • 比喻:“心肌梗死就像心脏血管堵车”“脑垂体就像生育指挥中心”,通过形象的比喻,让读者轻松理解复杂的医学概念。

    • 类比:“低密度脂蛋白>3.4mmol/L就像血管里的‘垃圾运输车’超标”,使抽象的数据变得直观易懂。

    • 避繁就简:将“高尿酸血症”解释为“血液里尿酸超过420微摩尔/升,容易形成结晶并伤害关节”,让读者一目了然。

05 从“读完即走”到“看完行动”:实用设计,引导行动

  • 实用设计:插入“自测题”(如“你的BMI属于哪类?”)、“行动清单”(如“控盐3步:换定量盐勺+少吃加工肉+看食品标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进行自我检测,并明确具体的行动步骤。

  • 资源延伸:结尾附上“三甲医院专科地图”“权威指南下载链接”(如国家卫健委科普信息指南),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就医指导,引导他们将科普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06 过好“三道关”再发布:严格审核,确保品质

  • 科学关邀请同行核查数据的准确性,就像为科普内容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避免使用“绝对化表述”(如不说“吃XX能治病”,而说“有助于改善XX指标”),确保科普内容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 通俗关:请非专业亲友试读,标记出“看不懂的段落”,就像为科普内容进行一次用户测试。根据他们的反馈,对内容进行优化,使其更加通俗易懂。

  • 传播关:根据平台特性进行适配——公众号内容可加“重点标红”,突出关键信息;短视频可配“动画演示”,增强视觉效果;参考上海《健康脱口秀》的趣味表达逻辑,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传播效果。

03 避坑指南:新手必知,少走弯路

HENGZHI IS BASED ON INNOVATION:以恒志为基,避免误区

对于新手来说,在科普创作的道路上容易陷入一些雷区,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 权威不足:未标注数据来源,就像一座没有根基的大厦,缺乏可信度。正确做法是:“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显示……”,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数据的出处。

  • 过度专业:堆砌“循证医学”“Meta分析”等术语且不进行解释,就像给读者设置了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门槛。科普的目的是让大众理解,因此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

  • 缺乏温度:全程说教无案例,就像一杯没有滋味的白开水,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改进方法是加入“张阿姨靠控糖饮食降低血糖”等真实故事,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感人,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只要我们掌握了这7步创作法,避开常见的雷区,就一定能够写出高分健康科普文,在科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