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被误读的白衣:男护士的职业认同与社会刻板印象之困
时间:2025-09-18 11:25:16
在医院的病房里,永远充斥着各种声音,有仪器的滴答声、病人的呻吟声、家属的交谈声,还有那些时不时抛向男护士的疑问声。你可曾多少次在这样的环境中,听到这样的疑问:
“你当初为何选择成为一名护士呢?”问话者或许带着一丝不解,眼神中透露出对男护士这一职业选择的诧异。
“你是不是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出错了呀?”仿佛在他们看来,护理专业本就不该是男生的选择,这样的疑问带着明显的质疑。
“男护士是不是主要干些力气活?”这种看法将男护士的工作简单粗暴地归结为体力劳动,忽视了护理工作的专业性和复杂性。
作为一名男护士,在工作的日子里,我常常在这样的提问声中,以微笑轻轻带过。那微笑,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无奈。然而,在内心深处,我深知这绝非仅仅是出于好奇的询问,而是社会刻板印象的一种投射。这种刻板印象就像一层无形的玻璃罩,将男护士群体与外界的理解和认可隔离开来。
在中国,男护士的占比尚不足5%。这一数据直观地反映出男护士在护理行业中的稀缺性。在绝大多数人的观念里,“护士”这一职业角色似乎天然就应当由女性来担当。这种观念的形成,源于长期以来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在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女性温柔、细腻、有耐心,更适合从事照顾他人的工作;而男性则被赋予了坚强、勇敢、有力量等特质,更适合从事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决策性的工作。于是,作为少数群体的我们,常常遭遇误解、质疑,甚至被忽视。在医院的各个角落,我们可能会听到病人和家属在背后小声议论:“一个大男人,怎么当护士啊。”在职业交流活动中,也可能会有人对我们的职业选择表示惊讶和不理解。但在真实的护理工作场景中,我们并非“另类”,而是与女同事们一样,是用心守护病人的专业护理人员。我们同样经过了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严格的培训,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能。我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心,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在病人的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篇文章,并非是抱怨之语,而是一次深入的梳理:我们为何会被误读?男护士的职业价值究竟体现在何处?我们又该如何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接下来,让我们一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写在护理职业的另一面
01 被误解的时刻:笑容背后无声的回应
我仍清晰记得,第一次穿上白大褂走进病房时,那种既兴奋又紧张的心情。当我走近病人的床边,病人看到我时那瞬间的表情:先是愣了一下,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惊讶,随后满脸疑惑地问道:“你是医生还是护士?”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轻轻刺了一下,但我还是微笑着回答:“我是护士。”
这样的经历,几乎每一位男护士都曾遭遇过。其中,最常见的几类误解如下:
身份错位:我们时常被误认为是实习医生,甚至被当作“陪护”人员。有一次,我在病房里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一位家属走过来对我说:“小伙子,你是新来的实习医生吧,要多跟医生学习啊。”我连忙解释自己是护士,可家属还是一脸怀疑。还有些时候,病人和家属会把我们当成“陪护”,认为我们只是负责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而忽视了我们的专业护理工作。
能力质疑:有人会直截了当地说:“男孩子做护理工作,能细心吗?”在他们看来,细心是女性的专利,男性天生就比较粗心大意,不适合从事护理这种需要细致入微的工作。有一次,在为一位病人进行静脉穿刺时,旁边的家属一直在嘀咕:“一个男护士,能扎准吗?”虽然我心里有些不舒服,但我还是专注于操作,凭借着自己熟练的技术,一次就穿刺成功,家属这才露出了认可的表情。
职业偏见:有些家属甚至认为,护理是专属于“女性”的工作,男护士从事这一职业是“没出息”的表现。他们觉得男性应该从事一些更有“前途”和“地位”的职业,比如医生、工程师等。这种职业偏见不仅伤害了我们的感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男护士的职业发展。
这些误解,如同无形的利刃,给我们带来情感上的刺痛。因为我们同样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日夜坚守岗位值班,承担着和女同事们同样的风险。在护理工作中,我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病人,有些病人可能情绪不稳定,会对我们发脾气;有些病人可能患有传染性疾病,我们会面临被感染的风险。但我们从来没有退缩过,却常常要先跨越“证明自己是护士”这一道难关。每一次向别人解释自己的职业身份,每一次努力让别人认可自己的专业能力,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但渐渐地,我学会了将这些误解转化为一种安静而坚定的力量。因为每一次成功抢救病人的经历、每一次收到病人发自内心的感谢,都会让那些误解如春日里的残雪般慢慢消散。记得有一次,一位重症病人病情突然恶化,我和同事们迅速展开抢救工作。在紧张的抢救过程中,我凭借着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为病人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病人的病情终于稳定下来。当病人苏醒过来,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谢谢”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误解和委屈都烟消云散了。
02 刻板印象从何而来?
社会对男护士存在的偏见,其实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
性别分工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习惯性地将“照护、细心、温柔”等特质归类为女性所特有,而将“果断、力量、领导”等特质归类为男性所具备。这种性别分工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在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中,男性主要从事体力劳动和外出谋生,女性则主要负责家庭事务和照顾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工模式逐渐固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护理这一职业,需要具备照护、细心等特质,因此被固化成了“女性职业”。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职业的认知和选择。
职业认知的狭隘局限:在影视剧、广告以及各类媒体中,护士的形象大多以女性为主。我们看到的电视剧中,护士通常都是温柔美丽的女性形象,她们穿着整洁的护士服,面带微笑地为病人服务。而男护士的形象则很少出现,即使出现也往往是一些配角或者反面角色。公众对男护士缺乏足够的可见性,自然就更难以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客观、全面地展示男护士的形象和工作,让公众了解男护士在护理行业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群体基数过于渺小:在一个科室里,往往没有男护士,或者仅仅只有一两个。而ICU、手术室等特殊科室的男护士,对于公众来说,更是如同神秘的存在,难以窥见其工作全貌。这种稀缺感,也使得人们觉得男护士“异样”。由于男护士数量较少,他们在医院中的声音和影响力也相对较小,很难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此外,男护士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也增加了公众对男护士的陌生感和误解。
但事实上,护理的核心在于专业与责任,而非性别。无论男女,我们都要面对同样的临床挑战:熬夜上夜班、参与紧急抢救、应对病人的情绪波动、承受家属的质疑……这些挑战并不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有所减少。在夜班时,我们要独自面对病房里的各种情况,时刻保持警惕,确保病人的安全。在紧急抢救时,我们要与医生和其他护士密切配合,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的生命。在面对病人的情绪波动时,我们要耐心地安慰和疏导病人,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在承受家属的质疑时,我们要用专业和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取得家属的信任和理解。
03 被低估的价值:男护士的独特角色
如果说误解让我们感到不被理解,那么实践则一次次有力地证明,男护士在护理队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体力与急救方面:在急诊、ICU、手术室等高强度工作的科室,男护士往往承担起转运病人、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进行胸外按压等体力活。这些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体力和耐力,而男护士在这方面通常具有优势。在急诊科,经常会有病情危急的病人被送进来,需要迅速转运到相应的科室进行治疗。男护士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快速而平稳地将病人抬上平车,并及时送到目的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而且要保证一定的力度和频率。男护士的体力相对较好,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项任务。而在这些生死攸关的场景里,及时的力量输出往往就是病人重获生机的关键。每一次成功的抢救,都离不开男护士的辛勤付出和努力。
沟通与信任方面:很多男性病人更愿意将私密问题告知男护士,例如在泌尿科、男科的诊疗环节中。由于性别相同,男性病人可能会觉得与男护士交流更加自在和放松,没有那么多的顾虑。男护士在沟通中往往更容易获得病人的信任。他们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为病人提供更加贴心和专业的建议和指导。比如,在泌尿科,有些男性病人可能会因为患有某些疾病而感到尴尬和自卑,不愿意与女性护士交流。而男护士可以通过耐心地倾听和安慰,让病人敞开心扉,积极配合治疗。
稳定与担当方面: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男性所特有的稳定感常常能够安抚病人和家属焦虑不安的情绪。男性通常具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保持冷静,做出正确的决策。正因为如此,很多科室会将男护士安排在“冲锋位置”,承担重要的工作任务。在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男护士可以迅速组织病人疏散,确保病人的生命安全。在医院内部的突发事件中,如病人突发病情变化、医疗纠纷等,男护士也能够发挥稳定局面的作用,协调各方关系,解决问题。
多元化团队建设方面:护理团队中的性别多样性,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不同性别、性格和经验的护士在协作过程中相互补充,能够为病人带来更全面、更贴心的照护体验。男护士和女护士在思维方式和工作风格上可能存在差异,男护士通常更加理性和果断,女护士则更加细腻和温柔。在护理工作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比如,在制定护理计划时,男护士可以从宏观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女护士则可以从细节入手,关注病人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这种多元化的团队协作,我们可以提高护理质量,提升病人的满意度。
04 如何走出误解,坚定职业认同?
身处少数群体,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立刻改变社会的固有观念,但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职业认同:
用专业说话:专业能力是最好的解释工具。当我们操作熟练、知识扎实、沟通得当,病人和同事自然会改变对我们的看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参加各种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我们要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护理质量。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和感受,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当我们用专业的能力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时,病人和家属会对我们产生信任和尊重,社会也会逐渐认可我们的职业价值。
勇敢表达:当被质疑“男孩子怎么当护士”时,我们不必回避,可以从容自信地回应:“护理工作既需要细心,也需要力量,而我正好两者兼具。”这种自信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别人的认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职业选择,相信自己在护理行业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与他人交流时,我们要积极主动地介绍男护士的工作特点和优势,让更多的人了解男护士的职业价值。我们还可以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展示男护士的形象和风采,提高社会对男护士的认知度和认可度。
寻找同伴与榜样:建立男护士互助小组,分享彼此的经验与困惑;关注护理前辈的成长路径,从中看到更多的可能性与希望。在男护士互助小组中,我们可以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分享自己在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学习他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还要关注护理前辈的成长路径,了解他们是如何在护理行业中取得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故事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相信自己也可以在护理行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与公共叙事:通过写作、分享、制作短视频等方式,将真实的男护士形象呈现给公众。让更多人了解到,护理并非性别标签,而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的职业选择。我们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的工作日常、护理知识和心得体会等内容,让公众了解男护士的工作和生活。我们还可以参加各种媒体节目和访谈活动,讲述自己的职业故事,传递男护士的正能量。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打破社会对男护士的刻板印象,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男护士这一群体。
05 最后想说
每当有人好奇地问道:“男护士多吗?” 我总会微笑着说:“不多,但也不少,重要的是我们一直都在。”是的,虽然男护士在护理行业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我们这个群体一直在不断壮大。我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我们的群体规模虽小,但却无比坚定。我们守在夜班岗位上,当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梦乡中时,我们还在病房里忙碌着,关注着每一位病人的病情变化。我们推着沉重的病床在走廊里奋力奔跑,为了争取每一秒的抢救时间,与死神赛跑。我们安抚着焦虑不安的病人,用温暖的话语和贴心的举动,让病人感受到关怀和安慰。同时,我们也背负着外界的误解与质疑,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职业追求。
但我们从来都不是“另类”。我们只是选择了用另一种独特的方式去诠释“专业”“责任”和“温度”的深刻内涵。我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我们用自己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守护着每一位病人的生命健康;我们用自己的温暖和关爱,让病人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和美好。
或许有一天,当“男护士”这三个字不再被特别强调,而只是平平常常地被称为“护士”时,我们的职业认同,才算真正被社会所理解。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期待着社会能够消除对男护士的偏见和误解,给予我们平等的尊重和认可。
白衣无别,心意相同。无论男女,我们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那就是为病人的健康和幸福而努力奋斗。让我们携手共进,在护理事业的道路上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