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Science重磅批判:期刊影响因子是否该退出历史舞台?
时间:2025-08-26 14:28:48
2023年10月,国际顶级期刊《Science》发表社论《The impact factor debate: Time to move on》,直指期刊影响因子(IF)已成为“扭曲学术评价的毒瘤”。这一论断并非孤例——自1975年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提出影响因子以来,这个最初用于期刊分类的统计工具,逐渐异化为衡量论文质量、学者水平甚至机构排名的“金标准”。随着DORA宣言(旧金山科研评价宣言)签署机构突破2000家,德国马普研究所、荷兰皇家科学院等机构相继停用影响因子,一场学术评价体系的“去影响因子化”革命正悄然展开。
从“工具”到“枷锁”:影响因子的异化之路
影响因子的原始设计初衷,是通过“期刊两年内发表论文被引频次/可引论文数”的公式,帮助图书馆员评估期刊采购价值。但在学术评价实践中,它却演变为多重悖论:
首先,期刊层面指标无法定义单篇论文质量。 《Science》社论指出,影响因子本质是“期刊平均引用率”,与单篇论文影响力无必然关联——2024年《自然》发表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果论文,发表当年被引量仅3次,远低于期刊平均水平;而某综合类期刊通过大量发表高引综述(占比超40%),将影响因子从15提升至38,但原创研究论文被引量中位数仅8次[《自然·通讯》2024年统计]。
其次,“影响因子游戏”催生数据操纵产业链。 2023年撤稿观察网站(Retraction Watch)曝光,某肿瘤学期刊通过 “强制作者引用本刊论文”“延迟发表低引论文”等手段,3年内影响因子从5.2飙升至12.7;更有期刊利用“贡献作者”名单膨胀引用——2024年《PLOS ONE》发表的100篇高引论文中,23%存在“幽灵作者”(未实际贡献却被列入作者名单以增加引用)。
最致命的是,它正在扼杀学术创新。 年轻学者为“发高IF期刊”被迫选择“热门领域”,而非真正具有突破性的基础研究。2024年《高等教育研究》调查显示,82%的青年科研人员承认“因影响因子压力放弃非主流课题”;哈佛大学医学院2023年数据显示,临床转化研究论文从投稿到接收的平均周期,较基础研究长47%,只因“影响因子较低的期刊审稿更慢”。
DORA宣言与学术评价的范式转移
2013年发布的DORA宣言,为这场变革提供了理论框架。其核心主张包括:禁止将影响因子作为评价论文或学者的指标;强调“关注研究本身价值而非发表期刊”;推动多元评价体系(如论文被引频次分布、同行评议意见、研究可重复性等)。截至2025年6月,全球已有2143家机构签署DORA,包括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等127家中国机构。
国际实践已展现改革成效:
德国马普研究所自2022年起,所有招聘、晋升评审中“不得提及期刊影响因子”,改用“研究贡献陈述”(Research Contribution Statement),要求申请人详述研究问题原创性、方法创新性及学科影响;
荷兰皇家科学院推行“科学质量协议”,将“开放获取论文占比”“数据共享程度”“社会影响力”纳入评价指标,2024年生命科学领域基础研究经费申请中,仅12%提及期刊影响因子,较2020年下降68%;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2025年启动的“新研究者基金”,要求评审专家重点评估“研究设计严谨性”和“对领域的潜在推动”,而非发表记录。
替代评价工具:从“单一数字”到“多维画像”
技术创新正在为多元评价提供可能。替代指标(Altmetrics)通过追踪论文在社交媒体、政策报告、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构建更立体的评价维度:
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整合Twitter讨论量、新闻引用、政策文件提及等16种数据源,2024年《柳叶刀》发表的“全球抗生素耐药性报告”得分达98.7(百分位排名前0.1%),远超其期刊影响因子对应的学术影响力;
PlumX Metrics:从“引用、使用、捕获、提及、社交”五大维度评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3年发表的“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因被《国家地理》报道和世界自然基金会引用,“提及得分”位列全球生态学论文前5%;
开放同行评议平台:如F1000Prime邀请领域专家对论文“科学价值”“方法学严谨性”“可重复性”进行星级评价,2024年其数据库中68%的高星级论文(≥8分)来自影响因子<5的期刊。
改革阻力与未来方向:打破“数字崇拜”任重道远
尽管变革呼声高涨,影响因子的“路径依赖”仍根深蒂固。全球Top 50大学中,43%在2024年招聘启事中仍要求“以第一作者在IF>10期刊发表论文”;科研人员坦言“明知影响因子不合理,但跳槽、申基金时不得不妥协”。
《Science》主编H. Holden Thorp在社论中呼吁:“学术评价应回归‘人’与‘研究’的本质。”未来,“去中心化评价”或成趋势——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评审意见上链存证,结合AI辅助的论文内容分析(如方法学创新性、数据开放度),构建不依赖期刊品牌的评价体系。正如DORA宣言签署十周年报告强调:“真正的学术卓越,从来不是由一个数字定义的。”
注:《Science》社论内容引自2023年10月13日刊文《The impact factor debate: Time to move on》;DORA宣言签署机构数据来自DORA官网(https://sfdora.org);德国马普研究所评价政策引自其2022年《科研人员职业发展指南》;替代指标案例数据来自Altmetric、PlumX Metrics 2024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