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暴雨后警惕致命鼠尿病
时间:2025-07-30 10:36:17
当暴雨冲刷后的积水漫过街道,浑浊的泥浆中可能藏着一种致命的威胁。最近华北地区因极端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让“鼠尿病”这一陌生名词登上热搜。这种学名为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病,在医学界被称为“隐形杀手”,其重症致死率可达70%,且能在短短2-3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作,令感染者措手不及。
被忽视的雨季杀手
每年7-9月的雨季,洪水退去后形成的积水中潜藏着钩端螺旋体。这种病原体寄生在鼠类肾脏中,随着鼠尿排入水体,甚至能透过皮肤微小伤口侵入人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有农村地区存在风险——城市排水系统里的老鼠同样可能成为传染源。医学研究显示,我国已从67种动物体内分离出这种病原体,其中黑线姬鼠、黄胸鼠等常见鼠类携带率最高。
青壮年群体反而成为高发人群,这与他们更频繁接触疫水的行为模式直接相关。建筑工人清理洪水淤泥、外卖员涉水送餐、家长带儿童蹚水玩耍等场景,都可能成为感染起点。更危险的是,这种病菌还能通过未煮熟的食物传播,被污染的生菜沙拉、未彻底加热的肉类都可能变成“生化武器”。
从发热到器官衰竭的死亡阶梯
初期症状与普通感冒高度相似,38℃以上的发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表现常被误判为流感。但病程进展迅猛,48小时内就可能出现特征性的“三红三痛”现象:眼球结膜充血如兔眼,皮肤出现不规则的出血性红斑,伴随剧烈的腓肠肌疼痛。
当病原体攻破免疫防线,会引发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肝脏如同被酸液腐蚀般大面积坏死,肾脏滤过功能完全瘫痪,肺脏则可能突发大出血。此时患者的死亡率曲线陡峭攀升,临床数据显示,未及时治疗的重症患者中,每10人就有7人面临死亡威胁。
三重防护构建生命屏障
第一道防线是物理隔绝。暴雨后的积水区如同布满地雷的战场,穿戴防水靴套相当于给双脚装上“装甲”。户外工作者可尝试“三分钟冲洗法”:接触污水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水流冲击能有效减少90%以上的病原体附着。
第二道防线在厨房。所有生鲜食材需经过“100℃×3分钟”的灭菌考验,特别是凉拌菜使用的蔬菜,建议改用沸水焯烫后冰镇处理。储存食物时要严防鼠类接触,密封容器比冰箱更能提供安全保障。
第三道防线是免疫预备。重点人群接种多价疫苗相当于获得“生物盾牌”,其保护效力可维持1年以上。对于必须进入疫区的人员,医生建议提前两周进行药物预防,如同给身体派驻“特种部队”随时待命。
灾后防控的微观战场
洪水退去后的环境消杀需要精准打击。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被淹区域,能有效切断病原体传播链。社区防疫人员会重点监测鼠密度指标,当每公顷鼠类超过200只时,必须启动紧急灭鼠程序。个人防护中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是雨后鞋底清洁——研究发现,80%的居家污染源自未处理的涉水鞋具。
医疗机构已建立快速诊断通道,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能在2小时内锁定病原体。早期使用青霉素治疗如同拆除定时炸弹的引信,但需警惕赫氏反应带来的治疗风险。近年来分子诊断技术的进步,让检测灵敏度提升至95%以上,为抢救赢得黄金时间。
这种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传染病,正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形成新的威胁模式。当我们关注台风洪水等显性灾害时,更需要警惕这些借水传播的隐形杀手。记住三个关键数字:70%的致死警示、2天的抢救窗口期、100℃的灭菌红线——这组数字或许就是危难时刻的生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