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征稿启事
时间:2023-09-05 16:36:34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本刊)是中华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被国内外多个重要数据库收录。本刊主要刊登药物不良事件(药物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药源性疾病和安全用药相关的文章,旨在促进药物安全信息的交流,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为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维护公众身体健康服务。
本刊主要栏目有述评、论坛、标准与规范(包括指南、专家共识、指导原则、标准、规范等)、临床研究(包括Ⅰ~Ⅳ期临床试验、真实世界研究、临床用药安全性评价、临床安全用药病例分析、大数据挖掘、药物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等)、基础研究(包括临床前研究、动物实验、机制研究、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等)、循证研究(包括系统评价、meta 分析等)、药学研究(包括药物分析、血药浓度监测、药物基因组学、药动学研究、药物质量控制、配伍分析、稳定性研究等)、药事管理(包括医药卫生政策、医院药房管理、社会药房、社区药学、用药数据分析、用药监护、教学与培训等)、临床实践与经验、药师病案、病例报告、综述等,欢迎广大医药卫生工作者踊跃投稿。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本刊不接收纸质来稿,请登录本刊网站进入“作者投稿”页面进行在线投稿。
1.2 文稿应具科学性、先进性、逻辑性和实用性,要求资料真实,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文字精练。
1.3 来稿首页请标明以下内容:①题名。②全部作者姓名以及通信作者姓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和电子信箱。③基金资助项目名称和编号,基金项目需要附批准文件或任务书复印件。④利益冲突声明,即所报道研究是否有经济利益、资产利益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利益冲突。⑤作者贡献声明,即每位作者对研究的计划、实施和报告做了哪些具体工作。⑥文稿是否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此三种情形不属于一稿两投,但是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的文稿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方可投稿。
1.4 对重大研究成果,可申请“快速通道”发表,经审核同意一般在收到稿件后4个月内出版。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省部级或以上图书馆的查新报告及2位专家(非本单位)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申请进入“快速通道”的稿件需交纳一定的加急审稿费。
1.5 对人体试验研究论文,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伦理审核委员会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批准文号著录于论文中)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复印件。
1.6 接到本刊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表明稿件仍在审阅中,作者若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编辑部联系,切勿一稿两投。若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刊出文章若发现为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二次发表并予以撤销的声明。
1.7 来稿文责自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作文字修改、删节,凡涉及对作者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作者对审稿专家意见或编辑修改意见不认可,可提出书面申诉。作者应在编辑部规定的时限内返还修改稿,逾期超过1个月者,视作自动撤稿。
1.8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由全部作者亲笔签署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论文投稿介绍信及授权书(可登录本刊网站下载)并邮寄至本刊编辑部,论文的专有使用权即归中华医学会所有。中华医学会有权以电子期刊、光盘版、APP终端、微信等其他方式出版该论文;未经中华医学会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
1.9 稿件确认刊用后需按通知数额交付相关发表费用。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方式出版稿酬),并视作者人数赠送当期杂志1~3册。
2 撰稿要求
2.1 不同体裁/栏目文稿撰写要求
2.1.1 述评是某专业领域内导向性较强的文章,一般由编辑部约请该领域内知名专家撰写。此类文章应对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归纳和评价,其观点应反映学术界主流趋势,具有较强的学术导向性。撰写时可针对相关领域内的具体问题,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介绍作者的经验,表明作者的观点,并有相应的证据支持。
2.1.2 标准与规范包括指南、专家共识、指南解读、指导原则、标准、规范等。指南、专家共识等的制订应基于系统综述或meta 分析的证据,并对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分级。在制订前应进行前瞻性注册(国际实践指南注册平台http://www.guidelines-registry.org),制订完成后按照国际实践指南报告规范工作组制定的规范化格式(RIGHT 清单,http://right.statement.org)进行撰写和报告。此外,制订全过程应对参与者的利益冲突进行详细声明和管理。
2.1.3 论著类文章本刊论著类文章具体可分为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循证研究、药学研究等栏目。论著类文章均采用前言、方法、结果、讨论四段式格式撰写,不同研究类型论著的共性要求如下。
2.1.3.1 前言简要阐明研究的背景、目的、理论根据和研究思路等。仅需提供与研究主题紧密相关的参考文献,不要涉及本研究中的数据或结论,不要与摘要雷同。
2.1.3.2 方法描述研究设计的类型、研究对象(人或实验动物,包括对照组)的选择及其基本情况,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研究设计:应明确提出研究类型,包括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前瞻性研究或回顾性研究,病例系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研究等,对于临床试验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2)对象:临床研究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及选择标准。动物实验研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合格证号)、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3)方法: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应详述,以备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标引参考文献,无须详细描述。(4)材料:药品及化学试剂必须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在其通用名称后的括号内注明商品名及生产厂家。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和生产厂家,无须描述工作原理。(5)以药材研究为主题的论文,应注明药材的拉丁学名、鉴定人姓名及其工作单位。(6)统计学处理:①应说明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和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②尽量给出统计量的具体值(例如:t=3.45, χ2=4.68, F=6.79),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 值(例如:P=0.021),当涉及总体参数时,应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置信区间,以便于读者通过原始数据检验所报告的结果;③使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④统计学符号按GB3358—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一律用斜体;⑤用x ± 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M(Q1, Q3)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2.1.3.3 结果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介绍结果无须夹叙夹议,以免与讨论内容重复。应着重总结重要的研究结果。以数据反映结果时,不能只描述导数(如百分数),应同时给出据以计算导数的绝对数。
2.1.3.4 讨论着重讨论研究结果的创新之处及从中导出的结论,包括理论意义、实际应用价值、局限性以及对进一步研究的启示等。若不能导出结论,也可提出建议、设想、改进意见或待解决的问题等。可与其他有关的研究相比较,并将本研究结论与目的联系起来讨论。不必重述已在前言部分介绍过的背景资料和结果部分介绍过的详细数据。不应列入图或表。
2.1.4 药事管理包括医药卫生政策、医院药房管理、社会药房、社区药学、用药数据分析、用药监护、教学与培训等。
2.1.5 临床实践与经验本栏目旨在反映医务人员在临床药物安全及合理应用方面的实践和经验。
2.1.6 药师病案本栏目旨在阐明针对特定病例的临床药学监护思路,写清楚如何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用药问题,如何解决实际发生的或如何防止潜在的用药问题。
2.1.7 病例报告要求报告内容为药物正常使用所致严重的、新的不良反应,或者用药过量所致中毒反应,或者用药错误引发的严重不良事件。分病历介绍和讨论两部分撰写。病历介绍部分无需段落标题,以“患者”字样开头,介绍患者年龄、性别、就诊或入院主要原因及时间、现病史、既往史、用药详细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依据、处理以及转归等。讨论部分应对药物与不良反应/事件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文献就药物的特点、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和预防等进行讨论。
2.1.8 综述应对某一领域内某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客观归纳和陈述,可结合作者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观点。应选择目前研究进展较快的主题,不宜选择发展平缓的主题。应尽量选择近5 年以内的文献进行综述。行文采用第三人称。
2.1.9 读者来信应针对杂志已刊发内容和杂志工作,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2.2 所有栏目文章的共性要求
2.2.1 题名题名应以准确、简明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除公知公认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词。每篇文稿均应同时提供英文题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2.2 作者署名作者应同时具备以下4 项条件:(1)参与论文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按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对学术问题进行解答,并最终同意论文发表;(4)除了负责本人的研究贡献外,同意对研究工作各方面的诚信问题负责。作者姓名在题名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以单位名称(著录到科室)、所在城市、邮政编码为序置于作者姓名下一行。作者来自不同单位时,在作者姓名后用上角码编号,同时作者单位名称前冠上编号,作者与作者单位通过编号对应。作者单位需著录全称,无论是否来自同一单位。若有外籍作者,应附其本人同意在本刊发表的函件。署名作者在2 人及以上时应标注通信作者。通信作者在作者单位名称下另起一行著录,姓名后注明电子邮箱。
2.2.3 所有论文均需附中、英文摘要论著类文章采用结构式摘要,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
论(Conclusion),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一般在400 字以内;其他类型文章采用指示性摘要,一般在200 字以内。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和名均首字母大写,双字名中间不加连字符),作者工作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作者来自不同单位时的著录方式与中文论文相同,即通过作者姓名后和作者单位名称前的上角码编号对应。通信作者在作者单位下另起一行著录,以“Corresponding author:”字样开头,姓名后注明电子邮箱。
2.2.4 关键词每篇论文需标引3~8 个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分别置中、英文摘要下方)。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中所列的词。中医药关键词参照《中国中医药主题词表》。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
2.2.5 图和表图和表应具有自明性和可读性。图与表不能重复同一数据。图和表要有序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447·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23 年7月第25 卷第7期ADRJ,July 2023, Vol. 25, No. 7
按其在正文内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确切的中文和英文题目。说明性的文字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图、表中注释用角码符号一律采用单个右上角码的形式,按英文字母小写形式(a、b、c……)顺序选用并在注释中以先横后纵的顺序依次注释各自的含义。本刊采用三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有合计行和统计值行时,加辅助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 确定有效位数。照片应提供有良好清晰度和对比度、DPI>300 的JPG 格式图片。若利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系何人的部分。大体标本图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组织形态学图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若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
2.2.6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和《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应注明原词。中医名词术语按GB/T 16751.1/2/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证候部分/治法部分》和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执行,腧穴名称与部位名词术语按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和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执行。
2.2.7 药物名称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均由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为准。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应采用正名,药典未收录者应附注拉丁文名称。
2.2.8 计量单位执行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所有部分)量和单位》的有关规定,可参阅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 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年出版)。
2.2.9 缩略词题名一般不用缩略词。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词时应给出其中文全称,在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词时应同时给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词应尽量少用,不超过4 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词,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2.2.10 志谢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须征得被感谢人的书面同意后,方可提名感谢。
2.2.11 利益冲突和作者贡献声明著录于正文末、参考文献前。
2.2.12 层次标题层次标题是对本段、本条主题内容的高度概括。各层次的标题应简短明确,同一层次标题的词组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层次标题的编号采用阿拉伯数字,即1,1.1,1.1.1,1.1.1.1。一般不超过4 级。文内接排的序号可用圆括号数码“(1)”、“1)”或圈码“①”系列。
2.2.13 参考文献应著录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主要的、较新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上的原始文献。著录格式执行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中)标出,文后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各篇参考文献。日文汉字请按日文规定书写,勿与我国汉字及简化字混淆。同一文献作者不超过3 人全部著录;超过3 人可以只著录前3 人,后依文种加表示“,等”的文字。作者姓名一律姓氏在前、名字在后,外国人的名字采用首字母缩写形式,缩写名后不加缩写点;不同作者姓名之间用“,”隔开。题名后标注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集,C;汇编,G;报纸, 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和载体类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标识代码。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采用美国国立图书馆Medline/PubMed 数据库的刊名缩写形式。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对有DOI 编码的文章必须著录DOI,列于末尾。参考文献为中文者需双语著录。首先著录中文文献,然后著录该文献的英译文。作者姓名的英译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的首字母大写,名按音节以首字母大写形式缩写。刊名的英译参照Medline/PubMed 数据库的刊名缩写规则使用英文简称,不使用汉语拼音名称;无规范英文简称者著录全部英文刊名。
示例
[1] 张未, 付静文, 王永徽, 等. 纳布啡对磷丙泊酚钠全身麻醉后瘙痒/感觉异常影响的研究[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23, 25(6): 327-331. DOI: 10.3760/cma.j.cn114015-20220905-00809.
Zhang W, Fu JW, Wang YH,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nalbuphine on pruritus/paresthesia induced by fospropofol disodium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J]. ADRJ, 2023, 25(6): 327-331. DOI: 10.3760/cma.j.cn114015-20220905-00809.
[2] Fugger L, Jensen LT, Rossjohn J. Challenges,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ing therapies to treat autoimmune diseases[J]. Cell, 2020, 181(1): 63-80. DOI: 10.1016/j.cell.2020.03.007.
[3] 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437.
Chen XO, Jin YY, Tang G. New pharmaceutics [M]. 18th ed. Beijing: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2018: 437.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EB/OL). (2020-12-09) (2021-10-18).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the-top-10-causes-of-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