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简介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是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管、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主办的双月刊,也是目前我国听力语言康复领域中唯一一本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以传播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为宗旨,力图为行业提供全面的科技动态,为听力语言康复事业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 本刊内容涵盖听力语言康复科学的多个领域,设有专家笔谈、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康复教育、康复论坛、综述、新技术与新进展、个案研究等多个特色栏目。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Chinese Scientific Journal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s a bimonthly journal man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rsons’ Federation and sponsored by China Rehabilitation and Research Center for Deaf Children. It is by far the only national scientific journal in the field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It aims to spread new methods, techniques and theorie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provide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information and build a common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ehabilitation professionals and parents of hearing-impaired children. The journal covers various aspects of hearing and speech rehabilitation and has established several characteristic columns, such as Expert Forum, Basic Research, Clinical Research, Rehabilitation Education, Rehabilitation Tribune, Review, New Technology and Case Study.

减负赋能,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时间:2023-04-13 15:47:5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大各类人才计划对基础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一流创新团队。

青年是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创新的未来。青年科技人才是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生力军,也是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重要人力资源,更是建设科技强国、创新中国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一批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宫”览胜、“嫦娥”奔月、“蛟龙”入海、“北斗”导航……其背后无不澎湃着平均年龄不到40岁的青春力量。据《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2020)》,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已超1.1亿人,其中39岁及以下的青年才俊近八成,未来其年轻化特点和趋势将更加明显。

实践充分证明,青年科技人才蕴藏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他们精力旺盛、创新活力较强、对新事物的感知和捕捉更加敏锐,是我国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中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他们既能挑大梁,又能担重任。如果在他们的成长关口减负赋能,厚植创新创造的“土壤”,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就可能缩短成才周期,催生更多创新创造优秀成果。

不过也要看到,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正处于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他们不但面临着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压力,而且也面临一些难题,如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狭窄、评价考核频繁、事务性负担较重等。当前,一些大学普遍采用“非升即走”的学术竞标赛制,不少青年科技人才为此背负过多的学术和行政任务;个别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采用KPI关键业绩指标考核办法,磨损了一些青年研究者的奋斗激情和创新动力。此外,基础研究大多跨专业、跨行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耗时长、见效慢,且失败的风险较高,需要研究人员投入更多的资源,耗费更多的精力和人力,难免使他们望“研”兴叹、畏首畏尾。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基础研究挑大梁、担重任,就要为他们减负赋能,培植好成长沃土,拓展创新创造的广阔空间。如此,方能让他们安心静心坐住坐稳“冷板凳”,进行自由探索和原始创新,创造更多“从0到1”甚至“从1到N”的跃升,让更多创新创造活力竞相涌流。

首先应构建体系化、高层次成长新空间,深化平台赋能。相关部门在规划布局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等实验室和创新中心时,不妨对基础研究青年科研人员投以更多的关注。落实基础研究青年科研人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中的任职比例。深入实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青年英才计划”等基础研究人才专项,探索实施基础研究“青蓝引领工程”,充分发挥好资深科学家、战略科学家的传、帮、带等导引作用,既要将青年科研人员扶上马,更要送一程,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走好从事基础研究成长的第一步。

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活力,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为此,有必要改革基础研究项目申报和评价制度,减负松绑增能。探索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多元化支持,适当放宽申报人员在学历和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改变“一刀切”的惯式。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世界科技前沿发展趋势和目标导向为价值遵循,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重要作用,突破科研项目申报条件中对单位性质的要求限制,畅通企业申报渠道,以单位或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内容作为分类标准,给予体制内外各类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人才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政府主导、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青年科技人才支持体系。

同时,应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安于“坐冷板凳”的考核评价机制。基于突破性科研成果需要时间的求证和经验的积累这一基本特质,必须扎实推进“破四唯”“立新标”改革,充分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和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时间运转周期,减少考核频次,构建聘期考核、项目周期考核等过程性和结果性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新范式。探索适合从事基础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特点的评价体系,重点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方向和发展潜力,不再将资历或以往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或限制性条件,真正构建起以创新价值、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现代评价体系。对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基础研究项目,建立尽职免予追责机制,支持他们在基础研究的过程中放下“包袱”,心无旁骛挑大梁、担重任,行稳致远。